一路航行高唱著歌,海面上不時傳來豪氣的笑喝。

在蘭嶼醒來的第一個早晨,迎接純淨的藍,民宿陽台上放眼望去,步調很慢但卻有些捨不得不等人的時間,啊~我的飛魚假期第二天。
飽食賈斯汀大早買回的早餐,滿滿的體力準備外出繼續環島去!

其實蘭嶼的小路不少,大都通往海邊,只是有些荒草感,不太敢隨意穿梭。但若不是突發一個冒險的念頭,決意闖一闖不知通往何處的路徑,也不會發現狹草蜿蜒後竟是豁然開朗。
誤打誤撞就這麼撞出個驚喜,原來這口岩洞就是蘭嶼奇山怪石之一的「情人洞」,名副其實的別有洞天!洞口望去的海天線,彷彿思緒穿越的一道門,引人冥想。
關於情人洞,也確實有一段傳說。

傳說蘭嶼少年索雅先是從海裡救起蝴蝶王國的蝴蝶公主
和被獵人追殺的一對小獅子,
第二次又從紅頭蜘蛛的嘴邊救回蝴蝶公主,
兩次搭救後蝴蝶感念少年索雅的恩德便與其結成伴侶。
然而,原來蝴蝶公主是東海小青龍的搶親新娘,
紅頭蜘蛛是為捕回蝴蝶獻給小青龍,於是索雅陷入危險。
當時被救的一對小獅子得知索雅被紅頭蜘蛛困在岩洞中,
馬上告訴了蝴蝶公主,情急下蝴蝶只能上天求助並取回神器玉石。
激戰中,玉石擊斷小青龍的脖子,
頭落下化為現在的龍頭岩,玉石就變成現在的玉石岩;
奮戰後筋疲力盡的一對獅子化作現在的雙獅岩;
而大蜘蛛則成了紅頭岩。
只是蝴蝶公主也因為重傷失血過多而死去。
索雅抱著蝴蝶屍身痛哭七天七夜,
岩洞裡血水和淚水匯集成深潭,潭水溢出形成溪流。
不久,溪岸長出一種花,
開出的花朵像極了一隻隻美麗的大蝴蝶。
島上的人們說,這種花是蝴蝶公主變的,
所以都叫這種花為蝴蝶蘭,稱這個岩洞為情人洞。

放眼四周大小岩塊錯置,似乎真有那麼一段驚心動魄的曾經。
第一次在澎湖目睹放山的羊群感到非常新鮮,草原或者路上,偶見爬上山坡的羊兒,特別有種親近大自然的興奮感覺。蘭嶼的羊兒也不怕人,悠閒的吃草、緩行漫步,其實這塊大地不也是牠們的大地,本該這樣享有隨行的自由。

看似四處遊蕩的羊兒們其實都有主人的,主人在羊兒初生的時候便做了記號,多半常用一些烙印或者在耳朵削割形狀等方式,是不是自家羊兒看了就知道,不小心抓錯頂多再放回就是。

記得民宿主人說過:「羊是一種很猶豫的動物。」當然這是為提醒我們環島行車時務必慢行,以免傷及島上的動物昆蟲。只是我一直把這句話擱在心頭,每每看見前方幾隻羊兒,心想這些羊看來一點也不怎麼猶豫不決,牠們只是逕自走或停,有時候峰尖駐足,有時高處凝思,有時閒散坐臥,對於偶有看膩了的遊客打擾,最多不過懶得理睬閃遠邊了去。

達悟人的傳統拼板舟可說是蘭嶼的代表性特色,傍晚重頭戲之一的拼板舟體驗,更是期待已久的活動!尤其關係到海上生計和儀式活動,必須遵守和注意的禁忌很多,難得的體驗機會更加不容錯過!

東清部落為野銀的鄰居,前往拼板舟體驗的勝地東清灣時正巧碰上初曬的魚乾,路邊空地上這麼一掛開,無論是空氣裡還是氣氛上可不就更顯海味了呢!

雖說沒有趕上飛魚季,但在我的飛魚假期裡能有幾條鹹魚乾,已經倍感滿足了!
東清灣的拼板舟體驗,時間約35分鐘,兩人同船可以共計三趟。

一趟由導覽大哥搖槳帶我們繞一圈,最後一趟的我划到一半就沒力了,由導覽大哥接手搖槳。
導覽大哥一邊划著船,一邊介紹現正搭乘的兩人拼板舟,並指著岸上還有架剛完工的十人大船。據大哥所說,拼板舟的船身都有按照其位置和功能來選擇適合的木材加以板塊拼組。

如船底、龍骨通常選用台東龍眼、蘭嶼福木等質地較為堅硬且耐磨不易腐朽的木材,而船上部側板則選擇質地輕軟、浮力較大的麵包樹等作為主材。一般大船由27塊板子組成,小船則21塊。

傳統以紅、白、黑為船身基調,在過去有紅土、貝殼粉和炭灰染色,但不比現今漆料鮮豔耐久。另外,船身繪有鋸齒狀的海浪紋,以及多半用以象徵家族與保佑平安、避邪等意義的人形紋和船眼。

儘管只有一人搖槳,船行的速度可一點也不慢,坐在拼板舟上比起以往站在觀光船或渡輪的船頭處,更有乘風御浪的感覺。隨手觸及的海水,即使不下水也能想像倘佯大海的自在。

當地人更是閒來興起就推下一隻拼板舟,或全力划槳,或任自漂流,一路航行高唱著歌,海面上不時傳來豪氣的笑喝。
船行中還得特別注意周遭,也許竄了幾個小孩潛水嬉戲,或者抱著個泳圈飄浮。有個當地的小孩見我們要出海,執意跟著上到船頭窩著,導覽大哥說這個小孩特愛跟船,很喜歡坐拼板舟。

拼板舟行程,我們都感到十分值得!這是一次難得又難忘的體驗!就在那一小時裡,完全沉浸在毫無拘束、自然共生的歡樂中,就像天地間的資源任憑享有!

夜間的活動是另一個重頭戲,為了一睹最喜歡的貓頭鷹,雖知蚊子特愛親近我,仍不惜走進山區冒著被叮滿包的決心。
儘管行程目的為夜觀角鴞,入山前卻給導覽員大大上了一課星象,滿天星斗就算在經驗上蘭嶼為最,但肉眼即可清楚看見的銀河,倒是頭一回了!此刻,突然很欣慰僅少的路燈。
蘭嶼的保育類和特有種野生動物很多,還沒進山就先發現了圓斑球背象鼻蟲。

底色黑具光澤,佈有青色圓或橢形斑。
後翅退化,前翅與腹部接合處癒合已不能飛行,但外骨骼堅硬。
據瞭解大圓斑球背象鼻蟲前胸背板僅3枚圓斑,近下緣中央有一枚圓斑,不知這隻照片拍不太清楚的究竟是大還是小圓斑球背象鼻蟲?
接近山林處,導覽員又發現一隻光澤蝸牛。

樹棲性蝸牛,背殼具珠光光澤,為台灣特有種,
僅分布於蘭嶼及綠島,
在蘭嶼還是達悟族人傳統的蛋白質來源之ㄧ。
走進山林間,導覽員開始循著鳴叫聲找尋角鴞,隨著草樹叢密,蚊蟲也趨多,於是摘了一株號稱天然防蚊液的植物(當然!是忘了名字了!),扳下莖一截截地分給大家,將黏液塗抹在手腳,清涼的味道和觸感似乎還頗有效的!
蘭嶼角鴞,又稱為DO DO WU,身形十分嬌小,僅有22CM,為不遷徙留鳥,蘭嶼特有種。
導覽員一邊介紹植物與樹木等和蘭嶼文化生活的關係,同時循著鳴叫聲找到了幾隻深棕色、黃眼睛的DO DO WU。由於和樹幹的顏色接近,若不是導覽員照燈指引,還真不容易發現!
可惜光線太暗,無法將身影拍下。儘管老一輩的達悟族人視晝伏夜出的角鴞為惡魔化身的魔鬼鳥,我還是喜歡可愛的DO DO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