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夕照。井仔腳瓦盤鹽田
抵台南未再訪古蹟而尋鹽,其實就是為了心心念念的鹽田景致,先是遊遍七股鹽山,小小的遺憾沒能見到棋盤格似的景觀,恰好鹽山「一見雙雕」鹽雕外的另一雕指的是井仔腳瓦盤鹽田的光雕,是否能參與光雕不重要,要緊的是它便是我要尋找的鹽田。
下午一點多的陽光辣得猛烈,入口處特窄的蔭下付費導覽員自薦詞倒很精神,我們只想把鹽田趕緊拉得靠近些,急匆匆地往腦後拋下振振有詞。
自清時期瀨東鹽場於1818年遷移此至後,井仔腳瓦盤鹽田成為了北門第一座鹽田,不僅是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也是台灣最為久遠的現址鹽田,時至今日已有兩百年歷史。
鹽田靠海利用潟湖引海水到鹽池,藉由日曬鹽結晶進行人工製鹽。烈日當頭的瓦盤鹽田間,已有包得緊緊的鹽工默默反覆動作。我倆醉心於眼前景致,另一角的遊客正熱熱鬧鬧體驗著曬鹽、挑鹽的過程。
附近的小攤販熱心解說,說是別看現在人不多,越是接近傍晚日落前,人潮會陸續湧進。日落大約在晚上六點,可以先遮蔭坐下來喝個涼。
攀談一會兒,眼看時間還早,轉進鹽田旁的商品故事館,嘴上抿著鹽味霜淇淋,一邊慢慢細讀鹽介看板,以及種類繁多的週邊商品。這裡除了七股鹽山有的鹽滷豆花,還有「鹽工茶」。過去曬鹽工人為了預防在烈日下工作中暑,常以地瓜粉和黑糖煮成茶,用來清熱排暑氣,於是就直接稱作「鹽工茶」。
小攤販還說道,以前井仔腳戶數不少,後來銳減到所剩無幾,去年疫情關係停辦了豬母廟的拋繡球活動,否則會很熱鬧的!現在只要是接近日落時分,往往湧現人潮幾乎都為了拍照,若不嫌走遠,沿一旁道路向海邊走去,堤岸上的景觀也非常漂亮。
說著聊著,走著看著,我們為了一睹井仔腳瓦盤鹽田風靡的夕照景觀,從下午一、兩點原地等到五點多,真等來了金幌幌的天幕,一直以為橙橘色的水天是照片拉高了色飽,原來直接拍下的景就是如此,溫暖而柔軟,讓我想起《三顆貓餅乾》一首「橘色的溫度」。